他,是年轻的交大校友,是智能驾驶行业的逐梦者,更是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他就是甘万霖。
地铁上的挺身而出
2024年9月10日早晨,上海地铁四号线宝山路站,一名乘客在乘车时突然倒地,地铁站台上的工作人员和警察迅速上前查看情况。此时,人群中有位小伙子关注着这一切。听着人群中嘈杂的讨论,他心里一紧:“可能是心脏骤停。”他没有多想,快步上前,与地铁站的工作人员和华山医院的护士一起展开急救。接下来的十几分钟里,他们不断为昏迷乘客进行心肺复苏。慢慢地,乘客逐渐恢复了意识,在专业医护人员到来并接手治疗后,他默默离开了现场,继续乘地铁上班去了。
甘万霖,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7届控制工程专业硕士校友,也是一位智能驾驶行业的算法工程师。阳光开朗,热爱运动是他的标签。作为一名运动爱好者,甘万霖对急救技能并不陌生。两年前,他在朋友的推荐下,参加了一次为期两天的急救培训课程,系统学习了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谈到这次救人,他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我们拍打这名昏迷乘客的肩部,没有反应。站台内工作人员把AED除颤器拿了过来。我协助站长先把AED贴到昏迷乘客胸部,结合除颤,站长和护士做了第一轮的心肺复苏,之后我们三个交替接力做了有十来分钟的心肺复苏。期间这位华山医院的护士不断检查昏迷乘客的心跳和瞳孔状况,那会儿我并不知道她是一名专业护士。最开始这位昏迷乘客的瞳孔有点放大,后面瞳孔在慢慢缩小。”甘万霖回忆道。
“心肺复苏的节奏需要控制好,每分钟要按压100到120次,按压的深度还得有5到7厘米,必须用力,而且持续时间也不短。”问及救援期间的感受,甘万霖说:“按到有10分钟的时候,昏迷乘客还没有反应,我当时有点着急,因为黄金救援时间好像是5分钟左右。我又继续接力按压,在专业救助人员到来前的2分钟左右,看到他的眼睛好像突然有点在动,嘴巴也发出了微弱的类似于呛到了的声音!观察到他有了些许意识,我停了下来。此时专业救护人员也及时赶到,接手了后续的救治工作。”
“一定要救他,不能让遗憾再次发生”
甘万霖长期热爱运动,在他看来,运动不仅是对日常工作压力和情绪的排解,更是对生命与健康的珍视。他谈到,过去有两次经历深深触动了他,让他认识到了健康的珍贵与急救技能的重要。
其中一件事发生在2024年6月的亚青赛上。年轻的国羽小将张志杰突然在赛场上倒地猝死,而现场没有人持续进行心肺复苏,这一遗憾让甘万霖深感痛心。“当时我看着回放视频,心里特别揪心,都恨不得自己冲上去做心肺复苏”。甘万霖说,作为一名运动爱好者,他深知在比赛中,突发的心脏问题可能随时出现,而急救的缺位让他不禁思考:如果现场有人懂得急救,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另一件让甘万霖久久不能释怀的事件是他两周前了解到的悲剧。他的一位朋友今年在工作时突然倒在工位上,现场没有人做出及时的急救措施,最后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总是在想,如果有人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或许还能挽回朋友的生命。”甘万霖低声说道。朋友的去世让他更加意识到急救知识的稀缺和它在危急时刻的重要性。
这两件事像两道深刻的烙印,让他时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正是这些情感的积淀与经历的磨砺,铸就了他关键时刻的果敢与无畏,让他在地铁站看到倒地的乘客时,几乎是本能地冲上前去,立即参与救援。他没有时间去怀疑自己的能力,也没有时间去思考风险,内心只有一个声音——“一定要救他,不能让遗憾再次发生。”
在那决定性的瞬间,甘万霖不仅以个人的勇气和智慧挽救了一位陌生乘客的生命,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的崇高理念。这一壮举,闪耀着他个人的人性光辉,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个体,在关键时刻都能迸发出不平凡的力量,成为守护他人的英雄。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校友,甘万霖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是他对母校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践行,展现了交大人和电院人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
生死时刻勇出手,生命之火渐复明。甘万霖,好样的!